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地)、县(市、区)农业农村局,龙江森工集团、伊春森工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全省中医药千亿元产业,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厅制定了《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十四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12月17日 


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全省中医药千亿元产业,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2016〕15号)、《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黑发改产业〔2019〕251号)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确立了加快打造全省中医药千亿元产业的决策部署,连续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全省各地积极性空前高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加工、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为实现“十四五”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按照《黑龙江省中医药“十三五”规划》(黑政办发〔2017〕3号),《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黑发改产业〔2019〕251号),《黑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9-2025年)》(黑农厅发〔2019〕287号)等文件精神,省级设立中药材产业补助资金,各地配套补助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空前高涨,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大。至2020年末,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04亿元,效益25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3倍,均比2018年翻一番。

(二)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依据全省道地药材“六大”区域布局,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药”特色,中药材优势品种如板蓝根、刺五加、人参、关防风、苍术、赤芍等发展迅速,一批具有鲜明道地特色的主导产区初步形成。人参、刺五加、板蓝根等“龙九味”种植面积达到105.6万亩,占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40.6%。初步形成了大庆、齐齐哈尔板蓝根、防风、柴胡,牡丹江刺五加、黄芪、平贝,佳木斯五味子、紫苏,伊春平贝、人参、刺五加,大兴安岭赤芍、黄芪、金莲花等特色布局。

(三)产地加工稳步发展。全省中药生产企业145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60家,老字号中药企业11家,葵花集团、珍宝岛集团、哈尔滨康隆药业等4家企业,进入工信部2019年度全国中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149家,新建冷藏库、烘干室、晒场179个,药材加工能力12.5万吨。加工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拣选、清洗、干制、切制、包装等,向中药材精制饮片、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和配方颗粒、精深化加工领域转变。

(四)营销体系加速构建。珍宝岛药业集团中国北药智慧产业园在松北区奠基动工,哈尔滨融创中医药健康城项目有序推进。鸡西市梨树区、呼玛县、庆安县和铁力市等集散地中药材交易中心正加快建设。建立黑龙江道地药材“龙九味”天猫旗舰店。成功举办了黑龙江首届、第二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通过中医药博览会、产销对接会、“龙九味”天猫旗舰店等“线上+线下”平台,通过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流通企业、经纪人等载体,强化订单销售,推行直播带货,我省道地药材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效应持续提升,部分道地品种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其中:刺五加占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人参占50%以上、平贝占30%以上。

(五)组织化程度提高。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完善入股分红、订单收购、销售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中药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全省中药材种植户3.3万户,积极引导农户带地、带机、带资入社,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40个。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建设种植基地170个,带动种植面积191万亩,订单种植面积162.77万亩。打造平贝、五味子、庭院种植、休闲农旅等中药材专业村81个。

(六)产学联动成果显著。建立省中医药管理局、林草局、药监局、林科院、农科院、中医药大学等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组建全省中药材种植专家团队,促进行业专家与基地双向互动,创建了“黑龙江中药材信息网”,利用美篇、快播、微信群等编发中药材7个系列技术220篇。编印《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区域图》《中药材栽培技术50种》《药食同源100例》《基地示范县、特色小镇发展概况》《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典型汇编100例》,制定《道地药材栽培技术模式20种》,累计培养技术人员和村级明白人3.7万人,针对板蓝根等12种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控急需,试验筛选出70多种适用的低残留防控药剂。

“十三五”以来,全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药材产业发达省份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短板明显,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首先在种植层面上,中药材生产周期长,资金、技术和劳动投入密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不平衡,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种子种苗繁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体系不完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亟待规范。其次在加工层面上,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产品开发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整合,中药材产业上下游关联程度较低,加工短板明显,尚未形成大品种、大品牌、大产业链,缺少大龙头、大集团引领,加工短板尚需努力破解。第三在流通层面上,缺少发育良好、影响能力较大的专业市场,一些集散地也是以大宗农产品销售为主,规范仓储、物流、检测设施和体系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机遇和优势

(一)国家战略指引,宏观环境利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万亿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频迎政策利好。特别是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治疗中,中医药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凸显了临床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中药材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

(二)资源禀赋独特,区域特色明显。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具有发展寒地中药材的独特优势。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境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植物种类、区系、植被类型多样,蕴育了丰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资源。全省地处寒温带,兼跨三个植被区域植物区系,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药材,有明显的寒地生态习性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三)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政策有力。2019年、2020年省财政各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分批共启动了75个示范县、5个中药材特色小镇、6个省级种繁基地建设,对非示范县规模种植基地进行了补助。累计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6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3个、种苗繁育基地277个、品种展示园79个、定制药园93个。

(四)道地特色突出,品牌优势显现。全省累计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中药材品种21个,培育区域品牌163个。检测表明,黑龙江省主打药材品种纯正、品质优良。宁古塔芪、卜奎芪、红星平贝、小蒿子防风、牡丹江赤芍、庆安人参、清河五味子、萝北五味子、泰来板蓝根、大同板蓝根、海林刺五加、方正林业局刺五加、东方红林业局刺五加等重点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地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人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增强。中医药领域已建成省级领军人才梯队32个,拥有带头人34人、后备带头人48人,并将中医药人才纳入国务特殊津贴评选范畴,全省共有13名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3位教授入选首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青年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277项,为中医药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思路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三全、三链”(全产业谋划、全要素推进、全方位服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服务链)发展思路,聚焦产业化发展主线,以寒地龙药大品种为重点,促进种业创新、强化标准抓一产;构建产业集群、强化招商引资抓二产;打造龙药品牌、强化市场营销抓三产,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和流通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生产基地、仓储基地、市场网络和加工体系。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协调推动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集约化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在自然条件适宜、产业链条培育较好的中药材优势产区,实施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严格控制和鼓励减少农药使用,保护产地环境,推进中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

3.坚持突出大宗道地品种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优势产区,重点发展大宗道地品种,全面提高种植标准化程度;选择生态适宜区域,集中连片发展区域性地方特色品种,调整品种结构,丰富产品种类。

4.坚持提高产能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强化质量优先意识,促进中药材生产向优势区域、优势品种发展,控制非优势区生产规模,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地加工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寒地龙药”品牌在全国叫响。

1.种植。到2025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占全省药材总面积的70%。品种结构优化,种植规范化程度普遍提高,种子种苗集中繁育供应比例和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70%。

2.加工。扩大产地趁鲜加工规模,鼓励初加工企业升级改造,提升初加工能力和增值水平,初加工能力提高到60%左右。

3.流通。建设中药材产地集散地交易市场,完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线上线下流通平台全面发展,寒地龙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全面提升。

表:2021-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规划表

年份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产值(亿元)

2021

350

70

140

2022

400

75

145

2023

440

80

165

2024

470

90

180

2025

500

100

210

(四)主要任务

实施中药材基地标准化、中药材科技创新、中药材产业化和中药材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建设一批繁育体系健全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地初加工和仓储基地,加快构建和完善中药材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1.实施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工程

⑴制定药材生产加工及检验标准。按照绿色优质发展要求,在继承中药材传统加工技艺基础上,制定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田间生产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全程机械化、产地加工仓储技术、质量检验技术等标准化操作规程,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指导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生产,实现主要品种全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

⑵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全面开展中药材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大力推广道地品种、规范种植、野生抚育、仿生栽培技术。大力开展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工等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推广,加大推进林下仿野生种植力度,加快扩大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充分发挥黄芪、白鲜皮、平贝、苍术等8个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并利用宣传册、科普手册、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我省道地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中药材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⑶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在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面源污染。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提升中药材品质。推广适用于各类中药材生产、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控的高效实用机具,提升中药材生产效率。

⑷打造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基地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环境监测控制、物联网等设施,建成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绿色生产为主的高标准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大数据、环境监测控制、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中药材生产的应用,提升中药材生产信息化水平。突出道地特色重点打造依兰、甘南赤芍,阿城天问山黄精,萝北、清河五味子,杜蒙、依安关防风,林口黄芪,方正、海林、东方红刺五加,穆棱西洋参,庆安、铁力人参,桦南紫苏,大同、泰来板蓝根,宁安苍术,铁力、红星、尚志平贝,勃利黄芩,海伦、密山月见草,宝清白鲜皮,呼玛金莲花等专品种生产基地,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绿色生产。

2.实施中药材科技创新工程

⑴加强药材种质资源鉴定和保护利用。加强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和优质农家品种系统性调查、收集和整理,扩充我省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濒危野生道地特色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植资源库和药用植物资源圃,实现药用植物异位和原位保存,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在条件具备地区,实行划界标识,建立保护档案,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办法,推行科学采集、划片轮采、抚育更新,统一制定省级野生中药材保护政策,促进野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⑵构建中药材原良种生产体系。建立专品种种子(种苗)繁育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种子种苗研发团队,开展优质中药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工作,创制出产量稳定、抗性好、质量优的道地或特色药材新品种;同时,针对培育出的新品种或现有优质品种进行原种(或良种)繁育、种子包衣、种子种苗分级及绿色生产、种子加工储藏技术研究,构建一整套中药材原良种生产体系,推进中药材良种标准化生产,促进中药材优质生产。

⑶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优化区域种繁基地布局,建立可追溯体系,规范建设省级、市级、县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保证优质种苗的自给自足,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促进种子(种苗)优质优价。积极争取政策,建立国家级种子繁育基地及示范展示园区,建设高标准中药材种子繁育田,示范展示优质药材品种、良种生产技术,开展田间博览现场培训和专题培训。

⑷加强中药材技术创新集成。发挥省级中药材产业创新体系、种业创新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品种委员会和各级业务骨干作用,强化相关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校的沟通协作,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重点开展种业创新、技术集成、绿色防控、农机配套、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等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重点针对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不同土壤类型,开展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开展防治病虫草害配方研发,集成、优化先进技术,示范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开展我省不同地域内道地药材种植过程中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气候、土壤、水文等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等人为条件的关联性,中药材质量形成机制和优质药材生产技术研究。

3.实施中药材产业化工程

⑴加强产地加工能力建设。制定出台配套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大品种发展,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产品。支持企业升级改造,集中打造标准化初加工体系,并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加快补齐中药材产地加工短板,突出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尽快减少“原字号”药材出县、出省比例,提高附加值。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鲜加工和贮藏基地,引导葵花药业、珍宝岛集团、林宝药业等企业联基地、建基地、带基地,扩大加工规模。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林都北药”产业园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初加工,配套现代化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发挥黑河、绥芬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药材进口落地加工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初、精加工业,打造覆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中药材采收、进口、加工产业带。

⑵加强流通能力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推动中药材集约加工与集中仓储,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加格达奇区、铁力市、梨树区、桦南县和中俄(黑河)中药材交易大市场等集散地市场建设,推进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伊春、大兴安岭等产地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稀缺北方道地药材国家贮备库。建立北方道地药材或特色药材期货交易平台,引领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

⑶加强中药材延伸产品深度开发。鼓励医药企业、科研院校产学研相结合,以刺五加、人参、西洋参、五味子、关防风、赤芍等为重点,加强中药材药食同源、兽药饲料等利用途径开发,突出药食同源类中药材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优质食用油等产品的研发,中药(非药用部位)饲料配方研究,中药兽药配方研究,开发中药材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延伸中药材绿色低碳环保加工链,全面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⑷推进中药材康养休闲产业建设。持续推进集参与体验、农家乐、中医药文化、中药美食为一体的中药材康养休闲产业,大力培育中医药特色小镇、中药材特色小镇、中药材专业村、生态观光药园,整合优质中药资源和药谷康养地产,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以“中药康养项目”为核心,推动道地中药材种植、药膳开发推广、疗养休闲、健康旅游、电商创业为支撑的产业综合体。

4.推进中药材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⑴建设中药材产业大数据中心。围绕中药材资源、种植基地、病虫草害防控、土壤质量、生态环境、产业加工、市场动态、质量追溯、技术咨询等开展监测观测、数据分析和信息服务,继续打造以“龙药云”为主的大数据智能云平台,推动“龙药云+N个专品种共享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产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⑵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及第三方检测平台。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支持第三方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依托“龙药云”平台全省中药材种植信息数据库,建立全省中药材种植注册制度,探索推行“龙药码”,实行“一药一地一码”,建立质量追溯档案,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

⑶加强寒地龙药品牌培育。强化品牌意识,打好寒地黑土、道地特色、生态绿色金字招牌,做精主打品种,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区域品牌。组织生产经营企业有效利用中医药博览会、产品推介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活动平台,利用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方位、立体化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宣传推介寒地龙药精品,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进一步提高我省道地药材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落实。按照省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部署,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分工,加强沟通配合,开展督导考核,推进工作落实,省级成立专班,各地成立相应独立机构,配齐配强人员。健全中药材生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工作,制定中药材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

(二)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家体系,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成立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开发研究支撑体系,提高中药材二三产业比重;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研究和咨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参谋指导作用,促进我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固化资金扶持政策,稳定和扩大项目资金额度,将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开展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县、乡、村建设,完善中药材生产扶持政策体系。在生产环节,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基地、符合条件的适用机械给予补助,开展中药材生产保险试点和银行贷款。在收储加工环节,对中药材晾晒、收储、冷藏、烘干等初加工设施、设备方面给予补助。

(四)加强管理创新,突出工作重点。突出打造重点基地、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培育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带动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创新发展业态,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龙江特色、体现中医文化的系列产品,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依托广播、电视、报刊、中药材信息网、公众号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宣传国家中药材相关政策、技术标准、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宣传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中药材发展、人人支持中药材生产”的浓厚氛围。总结各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典型,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