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 会员动态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



转型升级 开拓创新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

——写在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远洋渔业发展30周年之际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发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唯一一家大型综合性农业类中央企业,是我国农牧渔业“走出去”发展、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现代种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在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中农发集团领导班子和广大员工,克服困难,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大力推进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农发集团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资产质量显著提升,主业更加突出和明晰,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生产经营指标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效益大幅提升,实现“九连增”,平均增幅在20%以上。

作为我国最早“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的领军企业,中农发集团经过30年不懈努力,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农业战线、渔业战线“走出去”的排头兵,在主张和扩大我国海洋权益、带动群众渔业“走出去”发展、促进和平外交等方面,承担

着特殊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辉煌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水产品市场的放开,沿海捕捞船只迅猛增长,近海渔业资源逐步衰竭。为给近海渔民群众腾出生存空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3月,当时的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派出由13艘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远洋船队,毅然走出国门,从福建马尾港出发,辗转一万海里,抵达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海港,率先把船队向海外转移,实现了我国远洋渔业“零”的突破。

作为负责任的中央企业,坚持资源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严格遵循国际法公约、有关管理措施和协议,在国际渔业管理的框架内稳步发展远洋渔业。经过30年的艰苦拼搏,中农发集团远洋渔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船队规模进一步扩大,作业方式从单一的底拖网发展到拖网、钓捕、围网等多种方式;产业结构由原来单一捕捞发展为捕捞、加工和贸易的综合业务体系;生产模式从过洋性发展为大洋性和过洋性并存的格局,远洋渔业资产从开始的2000多万元发展到目前的80亿元,远洋渔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作业渔场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公海及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域;在国外拥有包括金枪鱼围网船、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拖网加工船、现代化专业鱿钓船、冷藏运输船等远洋渔船近400艘,年捕捞总量近30万吨,总船数、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占到全国的22.2%、22.1%和24%,均居国内远洋渔业首位。中农发集团在海内外拥有20多座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厂,有40多条符合欧盟和美国商检标准的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原料鱼的能力在2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远洋渔业的开拓者和行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中农发集团抓住机遇,先后成功收购马达加斯加渔业项目、莫桑比克渔业项目,拥有了新的印度洋渔业基地,收购美国公司大型冷藏运输船,完善了运输服务产业链,形成了捕捞、加工、运输服务、贸易及基地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扩大了远洋渔业规模,优化了业务结构,提升了竞争能力。

■光荣的使命

远洋渔业与能源业、采矿业一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型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渔业产业涉及国家的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几代远洋人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推动我国远洋渔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成功跻身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行列。作为开创者,中农发集团在这一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农发集团发展远洋渔业,不仅使几万名职工进入到新的发展天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其他国有渔业企业和群众渔业开发远洋渔业。30年来,带动我国130多家远洋渔业企业、2000多艘船只走出国门。作业海域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近海发展到35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在海外建立了100余个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外派船员达4.6万余人。通过远洋渔业发展,我国在三大洋的近海和公海海域占有了相当大的渔业资源份额,在各类资源养护组织中提高了话语权,维护和扩大了我国在世界渔业资源配额管理条件下应有的权益,延伸了我国的海洋蓝色国土,为子孙后代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在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发展远洋渔业是满足我国人民对食品数量不断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资源,实施资源“替代”战略,这是缓解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同时,远洋渔业对多种产业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远洋渔船的建造。按照世界通行的行业主导性评估标准和我国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建造一艘长度为115米的大型拖网加工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增加10亿元的总产出;建造一艘长度为75米金枪鱼围网船,则可以增加3.8亿元的产出效果。中农发集团30年来累积建造各种渔船200多艘,共计带动国内相关行业超过200亿的总产出,累计出口各种物资30多亿元,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国内渔业辅助企业的生存问题。

中农发集团先后与亚、非、南美等地区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平等互利、灵活多样的国际渔业合作,建立起互利互补的合作格局。为所在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每年有上万人次在中农发集团所属企业就业。特别是通过合作,促进了合作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一些合作国家,渔业已经成为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中农发集团在支持和配合国家外交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通过渔业合作,促进了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国家如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等国与我国恢复外交关系,起到了“民间大使”的作用。

■崭新的未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农发集团远洋渔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国际强企对标仍然有不少的差距。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进远洋渔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农发集团肩负的中国远洋渔业事业发展的神圣而艰巨的使命。中农发集团提出了建成业绩优良,主业突出,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企业的目标。继续聚焦农业产业高端环节,在远洋渔业、畜牧制药、现代种业、海外农业资源开发四个板块全面提升水平、能力,打造四个板块升级版,继续保持和争取四个行业第一的目标。

作为中农发集团核心主业之一的远洋渔业,在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捕捞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捕捞相关配套产业,努力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远洋渔业捕捞、加工、流通、补给等各环节全面协调发展。在主要集中作业海域的沿岸国和地区建立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建设码头、冷库及渔船修造厂等基础设施,完善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加快与远洋渔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渔需物资供应、冷链运输及补给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发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身利表示,中农发集团将积极抓住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新的历史机遇,以国际一流远洋渔业企业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提升远洋渔业行业第一的地位,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渔业企业,建设成为“国内远洋渔业的领导者,拥有卓越的品牌形象的企业;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质远洋渔业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


稿件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迪


作者: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