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鱼渔双授”的产业化扶贫新攻


“三秦通衢处,水草肥美醉白鹭。”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的陕西省大荔县素有“浩壤之区”的美称。然而,在这片土地肥沃、农产丰富的地方依然有18.4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5.5%。

  地处自然资源优势的地区缘何依然存在贫困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使扶贫资金更有效地促农增收呢?这是扶贫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难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难题。

  近年来,各级扶贫系统积极探索,不断开创产业化扶贫新模式、新路径。经过多方努力尝试,终于在大荔这块黄土地上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服务、贫困户参股、产业化带动”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初步取得了成效。

  为什么“大荔产业扶贫创新模式”能够实现贫困户“鱼渔双授”?

  长期以来,大荔县存在着“农技单位有人才,缺经费,技术进村入户难;民营企业有资金,想服务,缺技术支撑;农技人员有技术,缺平台,深入实际难;农民群众想致富,缺技术,产业效益提升难”的问题。

  2008年,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巧妙地把农技农资结合起来,搞技物配套服务,即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创出了“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有效解决了“零距离”为农民服务的难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业增收,并在全省逐步推广。

  2012年,在省、市、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下,“大荔模式”与产业化扶贫有效对接,依托技物配套服务优势,创建了“大荔现代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园”,带动450户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2426亩,年人均增收1100元。

  这种“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埋单”的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服务的问题,实现了“专家、农户、企业、政府”四方共赢的社会效应,突破了科技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当地贫困户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产业化扶贫与农技服务的“大荔模式”如何有效结合?

  “按照扶贫部门批复的‘大荔县技物配套及贫困户参股’产业扶贫项目,国家财政投入500万元,企业自筹364万元,我们将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覆盖三个产业基地350户贫困人口。”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战仓介绍说。

  国家财政投入的5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主要分为两个板块安排:一是350万元用于350户贫困户补贴;二是150万元用于引进良种,开展技物配套服务技术培训及项目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自愿参股融资的322户贫困户,把国家直补资金进行入股,由荔民果蔬信用合作社设立股金专账,量化到户,发给股金证,参股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并由荔民公司担保,合作社从金融部门融资,给予贫困户不超过5万元扶持贷款。贫困户在公司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进行建园发展优势产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属于贫困户,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保护价统一收购;同时,年底可享受入社股金的年终分红。

  对无力建园的28户特困户,把扶贫补助资金作为参股建园股金,贫困户成为产业园股东,由荔民公司运用参股资金,建成扶贫产业园,投资不足部分公司自筹解决,所有权归公司,经营权交给贫困户。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公司全程进行技物配套服务,保护价统一收购。年终,根据经营产业园的纯收入,提留30%用作来年再发展资金;70%用于产业园参股贫困户按股进行分红。对无力经营产业的特困户,由公司进行统一经营,年底贫困户按股份进行分红,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持续增收。

  “大荔产业扶贫新模式”能给贫困户带来哪些好处?

  “我们村是有名的冬枣生产村,但很多都是露天冬枣,市场行情不好,眼看人家大棚冬枣卖出我们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我们看着都眼馋,但是也没办法,没钱改造大棚。再加上我们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技术不到位,产的冬枣卖不上钱。”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的枣农段铜朝向记者讲述了该村发展冬枣产业遇到的难题。

  段铜朝介绍说,去年扶贫项目在村上实施后,荔民公司为村里冬枣基地新打了5眼机井,解决了去年干旱浇水难题,并且修建了4公里泥结石路,解决了冬枣销售行路难题。他还说,自己也在荔民公司的担保下,2013年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将自家的9亩枣园全部改造成大棚冬枣,在很多枣树还没进入旺果期的状况下,毛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汪战仓说:“我们通过产业化扶贫,使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是可享受股金年终分红(不低于4.5%);二是可享受合作社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三是可享受荔民公司的5000元农资赊销;四是可享受荔民公司技物配套服务;五是还可享受荔民公司的产品帮销。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贫困户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