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3个阶段和5个冷思考


    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取成为了一只站在风口的“猪”,炙手可热,各大企业都纷纷开始开拓农村互联网这片“蓝海”。笔者认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一头雾水”“拨开云雾见天日”“方兴未艾”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头雾水”(2015年3月到2015年7月),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刚刚提出,政界、学界、商界都对此一筹莫展,什么是“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很多人把“互联网+农业”等同于农村电子商务、等同于在淘宝上开店卖农产品。直到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这时对“互联网+”的概念内容和前景才逐渐明晰,这个文件提出了重点任务和明确目标,其中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11项重点任务之一,也标志着“互联网+”战略的正式实施。

    第二阶段是“拨开云雾见天日”(2015年8月到2016月5月),“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国家战略,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是农业信息化基础弱、底子薄,是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上既懂农业又懂信息的复合型人才亟缺,这个阶段农业部门、学者、企业都从各自的角度开始阐述和分析什么是“互联网+”现代农业、“+”什么、怎么“+”等一系列问题,直到2016年5月12日,农业部正式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整体思路逐步明晰,“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了11项主要任务和6项重大工程,接下来就如何贯彻落实。

第三阶段是“方兴未艾”(2016年6月至今),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政策框架体系的逐步形成和一批研究成果的逐步涌现,一大批可看、可用、可推广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2016年9月6-7日,农业部在江苏苏州召开的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机器人、VR、无人植保机、大数据系统等系列技术搬到现场,让“互联网+”现代农业变得可看可体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了共识。国务院汪洋副总理部署了下一步工作,更是提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至此,“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进入快车道。

“互联网+”是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要做好“互联网+”现代农业,必须要冷静思考,不断总结,以下结合笔者的个人观察,谈几点冷思考。

    一是避免政策成为“画饼”。李克强总理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都作出部署安排。农业部发布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各地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接下来就是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如何去贯彻落实,让基础群众能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政策红利,让市场主体把握产业政策实现腾飞。总之,最终要避免“好政策”成为“好的政策”。

    二是避免唯“物”主义。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之时,让很多人觉得电子商务是万能的,一“电”解千愁。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据报道,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达3000家,然而农产品电商亏本运营却是行业现状。因此,“互联网+”现代农业不能只注重线上技术的使用,重点在农业,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机器人、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去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让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产要素,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总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技术进步是万万不可能的。

    三是注重“线下”实体农业。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考察时强调,工业化对于国家强大至关重要,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农业也是实体经济,是国家稳定和强大的根本。实体农业关乎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业部屈冬玉副部长指出,要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因此,在“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兴未艾之时,我们不能把“线上”农业吹上了天。切记,“线下”实体农业是根本,技术是手段,没有实体农业,“线上”农业就是无本之木,万万不可忽视了“线下”实体农业。

    四是避免唯“市场”主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其实就是政府与市场定位失衡的间接反映。“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信息经济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市场化和生态化的特征,但农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生产周期长、依赖自然因素、含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需求弹性小、市场风险大、需要很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业壁垒低、经营规模小等特征,所以更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引导。“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要落地生效,就需要正确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把政府在做好政策指导、资金引导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投资高回报低、市场不愿意进入的领域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感。同时,在PPP项目推进中,政府要加大“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的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

    五是建立清晰的信息化标准和评价体系。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农业是有生命的行业,农业信息化不能照搬工业信息化的标准。做好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成本,大幅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效率,更好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标准助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同时,还要建立明确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的评价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建立一套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来引导市场主体如何开展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工作,否则就会各说各话,看不到整体成效。

“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到来,给农业实现跨越、赶超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凡益之道,与时谐行”,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的同时,政府和市场要“且行且思”,准确把握“三农”特点,推动互联网成为农业现代化征程上的新引擎,驱动和引领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之路上的新跨越。



作者: 来源:新三农